作为敦煌文献出版高地,上海出版又有力作问世。8月7日,国家“十四五”出版规划项目、“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”重要阶段性成果《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》整体亮相。被列入“敦煌文献全集”的该书历时两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,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向社会全面、完整刊布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敦煌文献,成为国内散藏敦煌文献整理和出版工作的重要代表。
《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》新书首发
作为“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”前期项目,“敦煌文献全集”旨在以高清全彩方式高水平集成刊布、高质量系统整理散藏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。由辽宁省博物馆研究员郭丹编著的《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》基于对辽博所藏敦煌文献的全面整理,进行甄别、归类、缀合和深入研究,结合敦煌学最新研究成果予以定名,并附叙录和整理与研究综述库东投资,其中绝大多数文献系首次完整刊布,5册新书收录文献编号110余号,图版约1400幅。
《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》
敦煌,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见证,更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独特魅力。上海古籍出版社是国内最早开展敦煌文献出版的机构之一,也是国内敦煌出版领域成果最丰富、持续时间最长的出版社。多年来,上海古籍出版社一方面与俄、法、英等海外最大的敦煌收藏机构开展合作,远涉重洋,将散落世界的敦煌文献以出版形式回归,出版大型图册200余种,图版10万余幅,包括《俄藏敦煌文献》《法藏敦煌西域文献》等重磅之作;另一方面与国内敦煌学界、博物馆等收藏机构紧密合作,推出《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本六祖坛经》《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》等图书库东投资,并长期支持《敦煌吐鲁番研究》集刊及相关重要学术论著的出版。
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主要来源于罗振玉旧藏。罗振玉一生致力于搜集、整理古代遗物,在敦煌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方面堪称“中国第一人”。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,他一方面呼吁将劫余敦煌文献送存京师图书馆,另一方面悉心购藏流散的敦煌卷子,并辑录出版多种文献。1928年,罗振玉移居旅顺,所藏大量珍贵敦煌文献也随之带到东北。1940年罗振玉去世后,其遗留下的敦煌文献主要保存在长春、旅顺等地。东北解放时,部分罗氏旧藏由东北文物保管委员会征集,入藏于东北博物馆(今辽宁省博物馆前身),成为辽博敦煌藏品的主体。此外,零散的敦煌藏品还来源于大谷光瑞旧藏、国内私人藏家及辽宁省文物店。
辽博所藏敦煌文献数量达百余号,是国内散藏敦煌文献中内容丰富、质量极高的一批收藏品。从内容上看,绝大多数为佛教典籍,少数为道教文献、失佚史籍,其中包括前所未见的佛教论典及社会文献,年代上起南北朝,下迄五代,由于收藏来源的特点,所藏写卷中不乏敦煌文献珍品,对敦煌学、敦煌文献及其鉴藏研究均有重要价值。
此次出版收录的110余号敦煌文献中,不乏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孤本和珍本。如《大乘起信论广释》卷上并序,是目前唯一所见卷次为“上”的《大乘起信论广释》,可补佚文之阙;《菩提达摩和尚碑文》是前所未见的敦煌写本全本,对研究中国禅宗史及禅宗思想史意义重大;《归文诗四首》(拟),为唐五代文学研究补入新诗四首。
《大乘起信论广释》
“当我完成1984年从辽宁省文物店购藏的且已鉴定为元代写本的《妙法莲华经》与国家图书馆藏相关文献的缀合后,标志着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的基础整理与研究工作告一段落。”郭丹说,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的出版是学界期待的大事,辽博文献与英国、法国、俄罗斯及国内诸多收藏单位如国家图书馆、天津图书馆、天津博物馆、首都博物馆、北京大学、南京博物院均有缀合关系。
《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》的出版,让散落的“文化拼图”逐步归位。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吕健说,敦煌文献流散全球是学界之痛库东投资,而国内地方馆藏文献更像散落的拼图边缘。辽博这批文献不论从版本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属敦煌文献中的上乘,在整理过程中进一步实践了敦煌文献的跨国缀合研究,体现了敦煌文献的国际研究视野。“这套书中的文献,其中90%之前从未发表过,敦煌‘文化拼图’由此朝着最终完成迈进了一步。”吕健说,馆藏古籍的文物属性,让大众难以直接接触;而出版则让古籍化身千百,获得新生。“全彩文献高清图版让读者能亲手‘触摸’千年文物,为更多研究者所利用,体现了新时代古籍工作‘保护为先、整理为要、利用为本’的核心理念。从罗振玉的‘呼号抢救’,到东北博物馆时期的精心保藏;从郭丹等专家十余年来的潜心整理,到如今新书出版,这套书体现着几代人对中华文明的执着守护。”
振兴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